-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过刊浏览
-
2024,58(6):353-356, DOI:
Abstract:
-
2024,58(6):357-366,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母系表达基因3(lncRNA MEG3)吸附miR 29a对核转录因子 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F κB/NLRP3)通路及糖尿病肾病(DN)大鼠足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Blank)组、DN组、敲低对照(sh NC)组、敲低lncRNA MEG3表达(sh MEG3)组,过表达对照(miR NC)组、过表达miR 29a(miR 29a)组、敲低lncRNA MEG3表达+敲低对照(sh MEG3+anti miR NC)组、敲低lncRNA MEG3表达+敲低miR 29a表达(sh MEG3+anti miR 29a)组,每组各12只。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DN大鼠模型。sh NC组、sh MEG3组、miR NC组、miR 29a组、sh MEG3+anti miR NC组、sh MEG3+anti miR 29a组大鼠通过尾静脉注射100 μL相应的慢病毒(均为1012 TU/mL)。注射4周后,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B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尿微量白蛋白(UMA)水平;PAS染色观察肾小球损伤;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损伤;免疫荧光染色、RT qPCR、Western blot 检测肾组织突触足蛋白(Synaptopodin)、肾病蛋白(Nephrin)、足突蛋白(Podocin)、lncRNA MEG3、miR 29a、NF κB p65、NLRP3、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 1(Caspase 1)、白细胞介素(IL) 18、IL 1β、Gasdermin 家族蛋白D(GSDMD) 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与Blank组比较,DN组大鼠肾组织lncRNA MEG3水平升高,miR 29a水平降低,FBG、血清TC、TG、Scr、BUN和UMA水平升高,肾小球肥大,可见足细胞足突丢失和融合,基底膜明显增厚,肾组织中Synaptopodin、Nephrin、Podocin水平降低,NF κB p65、NLRP3、Caspase 1、IL 18、IL 1β、GSDMD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均P<0.05);敲低lncRNA MEG3表达或过表达miR 29a 后,大鼠肾组织lncRNA MEG3水平降低,miR 29a水平升高,FBG、血清TC、TG、Scr、BUN和UMA水平降低,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足细胞仅有少量足突丢失和融合,基底膜轻微增厚,肾组织中Synaptopodin、Nephrin、Podocin水平升高,NF κB p65、NLRP3、Caspase 1、IL 18、IL 1β、GSDMD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均P<0.05);而敲低miR 29a表达能够逆转敲低lncRNA MEG3表达对大鼠上述指标的影响(均P<0.05)。结论lncRNA MEG3吸附miR 29a通过NF κB/NLRP2通路参与DN大鼠足细胞焦亡。
-
2024,58(6):367-376, DOI:
Abstract:
目的利用空间蛋白组学技术筛选肺腺癌肺内转移与多原发肺腺癌的差异蛋白,探讨剪接因子3B亚基4(SF3B4)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空间蛋白组学技术分析肺腺癌样本中肿瘤细胞富集区域的蛋白质表达,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和数据库,对SF3B4在泛癌种中的表达模式及其与肺腺癌预后和肿瘤进展的相关性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共鉴定出8 736种蛋白质,筛选出437种差异表达显著的蛋白质,SF3B4在肺内转移癌中上调最显著,与肺腺癌的高分期、分化及预后差密切相关。基因本体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功能分析揭示上调蛋白富集于糖酵解、碳代谢及核糖核蛋白复合体通路,而下调蛋白与细胞外基质重塑及结构分子活性相关。结论系统性筛选出与肺腺癌肺内转移相关的差异蛋白,确认SF3B4的高表达与不良预后、肿瘤进展及信号通路激活相关,为肺腺癌肺内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线索。
-
2024,58(6):377-385,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与骨量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2023年12月住院诊治并接受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的T2DM患者420例,分为骨量正常组237例、骨量减少组131例和骨质疏松组52例,比较3组的基线资料。再以TIR四分位间距进行分组,比较不同TIR区间骨量情况及临床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TIR与各临床生化指标及骨密度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IR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3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病程、TIR等方面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IR百分位数升高,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呈现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TIR与BMI、空腹C肽、尿酸、肌酐、25\|羟基维生素D、骨密度呈正相关,与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影响因素后,TIR与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发生呈负相关。绘制ROC曲线,可见T2DM患者的TIR预测骨量减少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60,最佳临界值为69.65%;预测骨质疏松发生的AUC为0.680,最佳临界值为69.47%。结论T2DM患者TIR与骨量异常(包括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独立相关,TIR水平增加能有效降低骨量异常发生风险,其预测价值具有临床应用潜力,可为T2DM性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相关依据。
-
2024,58(6):386-394, DOI:
Abstract:
目的分析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影响因素,并构建MAFLD患病风险预测模型。方法以完成腹部超声检查的2 6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检查的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MAFLD组和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AFLD患病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体质量指数≥24 kg/m2、高水平血清尿酸和甘油三酯、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为M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了MAFLD患病风险预测列线图,曲线下面积及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诊断性能,临床决策分析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净收益。结论本研究构建的MAFLD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为MAFLD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
2024,58(6):395-401,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与胶质瘤基因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8—11月经病理证实的136例世界卫生组织2~4级胶质瘤患者的MRI影像和分子病理学检测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DC值对于胶质瘤基因型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状态、染色体1p/19q缺失状态、O6 甲基鸟嘌呤 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α 地中海贫血/精神发育迟滞,X 连锁(ATRX)基因突变状态等诊断性能。结果IDH突变组、染色体1p/19q不缺失组和ATRX突变组的ADC测量值均高于IDH野生组、染色体1p/19q共缺失组和ATRX不突变组。利用ADC值对IDH突变状态进行预测时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815,rADCmin阈值为1.209,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47%和84.91%。结论ADC值对于胶质瘤的IDH突变状态、染色体1p/19q缺失状态及ATRX突变状态等基因型具有潜在的鉴别价值。
-
2024,58(6):402-406,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磷(P)评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RF)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2月—2024年2月425例老年COPD合并RF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病史、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量表评分、PCT、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MAP)和乳酸。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老年COPD合并RF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PACHE Ⅱ评分、PCT、P、HMGB1、乳酸单独及联合预测老年COPD合并RF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425例患者中,预后不良17例,预后良好408例。预后良好组的APACHE Ⅱ评分、PCT、HMGB1、乳酸\[(16.11±2.97)分、(0.91±0.28)ng/mL、(90.58±9.62)μg/L、(3.56±0.83)mmol/L\]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18.12±3.25)分、(1.72±0.53)ng/mL、(122.74±12.79)μg/L、(4.17±0.95)mmol/L\](P<0.05),预后良好组的P\[(1.12±0.33)mmol/L\]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0.59±0.17)mmol/L\](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APACHE Ⅱ评分、高PCT、低P、高HMGB1、高乳酸水平是老年COPD合并RF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PACHE Ⅱ评分、PCT、P、HMGB1、乳酸预测老年COPD合并R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5、0.896、0.861、0.805、0.868,灵敏度分别为0.824、0.882、0.824、0.765、0.882,且P<0.05。APACHE Ⅱ评分、PCT、P、HMGB1、乳酸联合预测老年COPD合并RF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957,灵敏度为0.941。结论APACHE Ⅱ评分、PCT、P、HMGB1、乳酸在老年COPD合并RF患者的预后预测中有一定价值,是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
2024,58(6):407-412,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样蛋白(CHL1)、白细胞介素 13(IL 13)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中的水平变化及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12月支气管哮喘患儿83例,根据是否合并MP感染分为感染组(23例)和无感染组(60例),比较2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支气管哮喘病程气道重塑指标气道壁厚度/气道管腔外径(T/D)、气道壁面积占气道总截面积百分比(WA%)、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1秒用力呼气量预测值的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50%流量(MEF50)\]、血清MMP 9、CHL1、IL 13水平,分析血清MMP 9、CHL1、IL 13水平与气道重塑、肺功能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各血清指标在支气管哮喘合并MP感染中的最佳截断值,并以最佳截断值为界将各血清指标分为低表达与高表达,采用相对危险度(RR)分析血清MMP 9、CHL1、IL 13对支气管哮喘合并MP感染风险的影响。结果感染组T/D、WA%高于无感染组,FEV1%、FVC、MEF50低于无感染组(P<0.05);感染组血清MMP 9、CHL1、IL 13水平高于无感染组(P<0.001),血清MMP 9、CHL1、IL 13与T/D、WA%呈正相关,与FEV1%、FVC、MEF50呈负相关(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MP 9、CHL1、IL 13在支气管哮喘合并MP感染中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38.21 μg/L、8.62 ng/mL、10.18 ng/L;血清MMP 9、CHL1、IL 13高表达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合并MP感染的风险分别是低表达患儿的5.738、6.202、4.937 倍(P<0.05)。结论血清MMP 9、CHL1、IL 13在支气管哮喘合并MP感染患儿中呈异常升高表达,与气道重塑、肺功能显著相关,可为临床诊治支气管哮喘合并MP感染提供有效信息。
-
陈舒影,柳炫宇,陈君,陈燕彬,王嘉毅,洪胜蓝,苏国辉,郭飞宝,蔡传书
2024,58(6):413-417,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和病种对膀胱容量测定仪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招募121例盆腔肿瘤放疗患者,在CT模拟定位前0.5 h让患者饮水500 mL,CT定位扫描完成后使用膀胱容量测定仪进行膀胱容量测量,比较测定仪结果与CT定位时的膀胱容量的差异,分析可能影响患者膀胱容量准确性的因素。结果膀胱测定仪测量结果与CT测量结果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CT 膀胱测定仪差值的影响显著(P<0.05),女性患者膀胱容量离散程度更大;BMI、年龄和病种对CT\|膀胱测定仪差值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盆腔肿瘤分次放疗前使用膀胱容量测定仪作为辅助设备评估膀胱容量,其结果与定位CT膀胱容量测量结果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性别对膀胱容量测定仪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
-
2024,58(6):418-424, DOI:
Abstract:
目的分析医院内真菌血流感染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水平,了解不同科室的菌株分布特点,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2月281例真菌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菌种分离、质谱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男性真菌血症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患者。科室分布上重症监护室占比最高(35.2%),其次为血液科(20.6%)、急诊科(12.1%)和心外科(11.4%)。主要感染的真菌为白念珠菌(33.5%)、热带念珠菌(29.9%)、近平滑念珠菌(18.5%)、马尔尼菲蓝状菌(5.3%)和新型隐球菌(3.2%)。药物敏感(药敏)测试结果显示,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高;热带念珠菌对三唑类药物敏感性较低,仅对两性霉素B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近平滑念珠菌对主要抗真菌药物均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分层分析显示,血液科患者分离出的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总体敏感性较低。结论医院内不同科室真菌血流感染的菌株分布和药敏特征存在差异。白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而热带念珠菌对三唑类药物的敏感性较低。血液科在临床治疗时需要特别关注热带念珠菌耐药性问题。
2024年第58卷第6期
-
陈建才,王豪杰,李春旺,蔡嘉伟,王灯亮,林元相,林福鑫,康德智
2021,55(6):22-27, DOI:
Abstract:
目的 探索可用于辨别影像学上动脉瘤样大脑中动脉(MCA)分支闭塞与MCA分叉部动脉瘤的特征。 方法 收集3例影像学上表现为动脉瘤样的MCA分支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同期20例MCA小动脉瘤(直径≤5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5例Pubmed文献数据库上影像学表现为动脉瘤样MCA分支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动脉瘤样MCA分支闭塞和MCA分叉部小动脉瘤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包括MCA分支数量、动脉瘤外观(圆锥状、柱状和囊状)、动脉瘤高(Ha)、动脉瘤宽(Wa)、动脉瘤颈宽(Wn)、动脉瘤水平分支最大宽度(Wb)、是否合并烟雾血管和动脉瘤比例参数(Ha/Wa>1、Wa/Wn≤1和Wa/Wb≤1)。 结果 t 检验和Fisher检验结果显示,两组间圆锥状( P= 0.015)、囊状( P= 0.011)、Wa/Wn≤1( P= 0.011)、Wa/Wb≤1( P= 0.022)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圆锥形状( P =0.046)和Wa/Wb≤1( P =0.031)为MCA分支闭塞与MCA分叉部动脉瘤相关的特征。 结论 诊断MCA分叉部动脉瘤时,若动脉瘤为圆锥状且宽小于相同水平分支最大宽度时,应考虑MCA闭塞的可能性。可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进一步明确诊断。
-
2021,55(6):31-33, DOI:
Abstract:
-
2021,55(6):6-12, DOI:
Abstract:
目的 探讨幕上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并发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HAP)的独立危险因素,以识别临床中并发HAP的高危患者。 方法 依照入组标准选取2014年1月-2020年3月发病的1 023例幕上sICH患者,并纳入“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危险分层与提前外科干预策略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Risa-MIS-ICH)”的回顾性队列。通过检索院内病历系统,收集HAP发生情况、人口学、影像学等信息,根据诊断标准,以是否发生HAP作为结局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并发H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更短的)发病至入院时长、体温升高、脉搏增快、意识障碍等18项指标在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OR=1.607,95%CI:1.031~2.504, P =0.036)、意识障碍(GCS 9~12分 vs 13~15分:OR=15.122,95%CI:4.400~51.973, P <0.001;GCS 3~8分 vs 13~15分:OR=18.504,95%CI:5.201~65.831, P <0.001)、生活功能障碍(mRS评分:OR=1.618,95%CI:1.259~2.081, P <0.001)、药物降颅压治疗(OR=2.216,95%CI:1.160~4.237, P =0.016)、采用外科手术治疗(OR=2.445,95%CI:1.351~4.427, P =0.003)是幕上sICH患者并发HAP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 结论 男性、意识障碍、生活功能障碍、采用药物降颅压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是幕上sICH患者并发HAP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此类患者应进行重点监测,以便及早诊治,改善相关预后。
-
薛萍妮, 陈枝挺, 邹漳钰, 孙斌, 李元霄, 林汉斌, 张益哲, 潘楚锥, 赵振华, 刘昌云
2021,55(6):1-5, DOI: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研究颅内动脉管壁及斑块特点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 方法 收集51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进行高分辨磁共振扫描。根据脑梗死发病后72小时内,患者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和non-END组,比较两组间颅内动脉血管管壁及斑块特点的差别。 结果 END组的斑块长度比non-END组的斑块长度更短, 6.35(9.54) v.s 10.75(9.73)(P<0.05)、END组的血管重构指数低于non-END组,0.9173±0.1468 v.s 1.0109±0.1251(P<0.05),END组负性重构的比例高于non-END组,56.52% v.s 28.57% (P<0.05)。 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END与血管重构及斑块长度密切相关。
-
2021,55(6):34-37, DOI:
Abstract:
-
2021,55(6):13-17, DOI:
Abstract:
目的研究术前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对胶质瘤进展以及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胶质瘤患者9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生存情况。根据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将患者分为长PFS组(≥1 a)和短PFS组(<1 a)。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PFS≥1 a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LDH的最佳分界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和Cox比例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患者随访3 a时的生存情况。 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LDH(OR=0.96,95%CI:0.93~0.98, P =0.001)是PFS≥1 a的独立相关因素。ROC曲线分析发现,术前LDH预测胶质瘤患者PFS≥1 a的曲线下面积为0.768(95%CI:0.669~0.850),最佳界值为185.5 U/L,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62.5%。Kaplan-Meier曲线分析发现,术前LDH有无异常升高与患者术后3 a生存率明显相关( P <0.001)。多因素的Cox分析发现,LDH是否>250 U/L是患者术后3 a生存率的独立相关因素(HR=0.29,95% CI:0.15~0.57, P <0.001)。 结论 术前血清LDH可作为预测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但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
2021,55(6):79-85, DOI:
Abstract: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BL)和乳腺癌鉴别诊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6例PBL、2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图像资料。观察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测量病灶最大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SUVmax/最大径比值。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指标的差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组的SUVmax及SUVmax/最大径比值,确定诊断效能。 结果 双侧及多发病灶更多见于PBL,两组间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10.66, P= 0.001、0.010)。PBL组SUVmax、SUVmax/最大径比值分别为(13.02±7.70)和(5.69±3.48),高于乳腺癌组[(7.22±4.63)和(2.43±1.31)],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t =3.02、-4.25, P =0.004、<0.001)。PBL和乳腺癌鉴别诊断的SUVmax、SUVmax/最大径比值阈值分别为4.85和2.85,敏感度分别为93.8%和76.0%,特异度分别为52.0%和75.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和0.82。 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结合形态学检查及临床资料有助于PBL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病灶的SUVmax及SUVmax/最大径比值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2021,55(6):91-95, DOI:
Abstract:
-
2021,55(6):38-42, DOI:
Abstract:
目的 体外采用维生素C构建兔胫骨骨膜细胞膜片并检测其基本生物学特性。 方法 培养兔胫骨骨膜细胞,采用维生素C诱导构建兔胫骨骨膜细胞膜片。采用显微镜对膜片进行观察,苏木精-伊红(H-E)及Masson染色检测膜片的结构及胞外基质;细胞活死荧光染色观察膜片的活力。 结果 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兔胫骨骨膜细胞,CCK-8检测结果显示骨膜细胞增殖曲线呈S型增长,结晶紫染色显示其具有克隆形成能力,并具有多向分化能力。采用维生素C连续诱导14 d,可获得半透明乳白色膜样结构。H-E及Masson染色显示膜片由多层细胞及胞外基质构成,细胞活死荧光染色显示膜片由大量绿染的活细胞构成。 结论 维生素C可成功诱导兔胫骨骨膜细胞膜片,有望应用于骨缺损再生修复。
-
2021,55(6):86-90, DOI:
Abstract: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D-1)抑制剂相关免疫性肺炎(CIP)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使用PD- 1.抑制剂联合化疗后出现CIP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3 0.例,行BALF mNGS检测、BALF/痰培养和抗酸染色涂片,并于气管镜检查当天行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血清1,3-β -D-葡聚糖含量测定(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GM)实验。mNGS阴性患者拟诊“CIP”并予规范激素抗炎治疗 ;mNGS阳性患者拟诊“CIP合并肺部感染”并予规范激素联合抗感染治疗。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均改善,mNGS阴性可基本排除肺部感染,对于合并肺部感染的CIP患者,mNGS检出率高于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对于检出孢子菌、曲霉菌、结核杆菌等机会性感染的优势明显。 结论 BALF mNGS检测协助确诊CIP有一定临床价值 ;在CIP合并肺部机会性感染或混合感染的检出率及准确性均高于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尤其对合并真菌感染的检测,能早期进行真菌分型和载量分析
-
2021,55(6):28-30, DOI:
Abstract: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维生素D对25(OH)D缺乏的PCOS伴不孕女性促排卵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来我院生殖中心就诊的25(OH)D缺乏的PCOS伴不孕女性并给予维生素D治疗后其血清25(OH)D达正常水平[25(OH)D≥30ng/mL]72例作为观察组(A组),选取同期就诊的25(OH)D缺乏的PCOS伴不孕女性未给予维生素D治疗59例作为对照组(B组)。2组给予枸橼酸氯克罗米芬(CC)/CC+尿促性素方案促排卵治疗,收集2组一般资料及周期排卵率、周期生化妊娠率、周期临床妊娠率、周期OHSS发生率。结果 2组年龄、体重指数(BMI)、不孕年限、基础激素水平[雌二醇、孕酮、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基础子宫内膜厚度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A组周期排卵率(χ2=4.28,P=0.039)及周期临床妊娠率(χ2=5.17,P=0.023)显著高于B组,而2组周期生化妊娠率、周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周期排卵、周期临床妊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达正常水平是周期排卵的唯一预测因子(β=3.197,OR=0.041,95%CI:0.003-0.629,P= 0.022)。血清25(OH)D达正常水平(β=0.042,OR=0.563,95%CI:0.420-0.755,P= 0.000)、基础睾酮(β=-1.293,OR=1.370,95%CI:1.012-1.854,P= 0.042)是周期临床妊娠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对25(OH)D缺乏的PCOS伴不孕女性补充维生素D,使其血清25(OH)D达正常水平,可提高治疗周期排卵率及临床妊娠率;血清25(OH)D正常水平是周期排卵的唯一预测因子,血清25(OH)D正常水平及血清睾酮水平是促排卵周期临床妊娠的预测因子。
-
2021,55(6):65-69, DOI: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对25(OH)D缺乏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伴不孕女性促排卵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1-12月就诊的25(OH)D缺乏的PCOS伴不孕的女性患者131例,其中给予维生素D治疗且治疗后血清25(OH)D达正常水平(≥30 ng/mL)的72例作为观察组;未给予维生素D治疗的5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枸橼酸氯克罗米芬(CC)或CC联合尿促性素方案促排卵治疗,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周期排卵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不孕年限、基础激素水平[雌二醇、孕酮、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和基础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周期排卵率(χ2=4.28, P =0.039)和临床妊娠率(χ2=5.17, P =0.023)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两组的周期生化妊娠率和OHSS发生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对周期排卵和临床妊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达正常水平是周期排卵的独立预测因子(OR=0.041,95%CI:0.003~0.629, P =0.022)。血清25(OH)D达正常水平(OR=0.563,95%CI:0.420~0.755, P <0.001)、基础睾酮(OR=1.370,95%CI:1.012~1.854, P =0.042)是周期临床妊娠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25(OH)D缺乏的PCOS伴不孕的女性补充维生素D,使血清25(OH)D达正常水平,可提高周期排卵率及临床妊娠率。血清25(OH)D达正常水平是周期排卵的独立预测因子;血清25(OH)D达正常水平及血清基础睾酮水平是促排卵周期临床妊娠的独立预测因子。
-
2021,55(6):100-104, DOI:
Abstract:
-
2021,55(6):47-54, DOI:
Abstract:
目的 调查福清市高山镇常住居民高尿酸血症(HUA)的患病率,探讨HUA患病的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2019年参加“福清市居民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居民资料,统计不同分组人群HUA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UA患病的相关因素。 结果 研究对象共5 172例,男性占34.05%,50岁以上者占79.95%。HUA年龄标化患病率为31.04%,男性年龄标化患病率高于女性(42.47% vs 27.36%),女性HUA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肌酐(Cr)与HUA呈正相关,空腹血糖与HUA呈负相关。女性中,年龄、BMI、TG、LDL-C、Cr与HUA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HUA呈负相关。 结论 福清市高山镇常住居民HUA患病率高于福建省平均水平(24.7%),HUA与血脂/血糖异常、超重肥胖和冠心病等病理生理过程有关,肾功能异常影响尿酸排泄。
-
2021,55(6):55-60,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预后的因素。 方法 纳入2020年1月17日—2020年2月26日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359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重症患者在随访截止时间的转归,分为存活组( n =51)及死亡组( n =15)。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轻/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的计数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 H 检验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影响重症COVID-19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死亡组的高血压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恶性肿瘤、肝功能损害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 P <0.05)。两组患者入院时的淋巴细胞数、血红蛋白、最高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最低淋巴细胞数、血小板、最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峰值、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ARDS(HR=6.316, 95% CI:1.342~ 29.713)、最长PT(HR=1.200, 95% CI:1.067~1.349)及CRP(HR=1.026, 95% CI:1.012~1.040)是重症COVID-19死亡的危险因素,入院时的淋巴细胞数升高(HR=0.014, 95% CI:0.001~0.322)则是重症COVID-19死亡的保护因素( P <0.05)。 结论 应密切监测重症COVID-19患者的最长PT、CRP及淋巴细胞数的变化,若发生ARDS,死亡概率显著增加。早期识别及采取有效措施可改善预后。
-
2021,55(6):18-21, DOI:
Abstract:
目的 分析显微手术治疗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月67例S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为单发颅内责任动脉瘤且经头部CT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对SaSAH患者行动脉瘤手术夹闭术,术后予营养支持、营养神经等治疗。根据患者出院后1 a的格拉斯哥评分(GOS)评估预后,并分为预后良好组(39例)和预后不良组(2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责任动脉瘤部位、Hunt-Hess分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并进行组间比较。对SaSAH患者临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unt-Hess分级是影响SaSAH患者临床预后的因素( P <0.05);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责任动脉瘤部位不是影响SaSAH患者临床预后的因素( 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低和Hunt-Hess分级是影响SaSAH患者临床预后的因素( P <0.05)。年龄≥60岁的SaSAH患者临床预后差的风险是年龄<60岁的SaSAH患者的5.430倍。Hunt-Hess分级每增加1个单位,SaSAH患者临床预后差的风险增加3.231倍。 结论 与低龄和低级别SaSAH患者比较,高龄和高级别Hunt-Hess分级的SaSAH患者预后较差。临床中遇到高Hunt-Hess分级或高龄的SaSAH患者时,术前需进行详细评估,制订个体化、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尽可能降低不良临床预后的发生率。
-
2021,55(6):61-64, DOI:
Abstract:
目的 探讨重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在其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 收集2019年11月-2021年2月住院的重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中位数67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描述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mNGS病原学结果及治疗过程。 结果 9例中,4例发病前接触过鸟类或禽类。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咳嗽、呼吸困难、乏力、肌肉酸痛;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和降钙素原明显升高,部分患者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胸部CT检查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叶斑片状实变影。所有患者均进行mNGS检测,均检出鹦鹉热衣原体核酸序列,予多西环素单药或联用莫西沙星为基础的治疗,均痊愈。 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发病率低,但病情危重,对疑似病例应尽早完善mNGS检测,及时启动以四环素类药物为基础的治疗方案。
-
2021,55(6):75-78,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经阴道自然腔道内镜手术(vNOTES)全子宫切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19年8月-2021年6月因良性疾病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98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vNOTES组48例,传统腹腔镜组5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24和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72 h美容满意度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等,并对患者术后2个月的阴道断端愈合情况和美容满意度评分进行随访。 结果 vNOTES组48例中,顺利完成手术47例,中转传统腹腔镜手术1例;传统腹腔镜组5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无输血病例,术后2个月复查阴道断端均愈合良好。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手术前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05)。vNOTES组的手术时间为(117.9±10.0)min,传统腹腔镜组为(104.1±17.8)min,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05);vNOTES组术后24和72 h的VAS评分为(2.5±0.7)和(1.8±0.6)分,传统腹腔镜组为(3.9±1.0)和(1.9±0.5)分;vNOTES组术后3 d和2个月的美容满意度评分为(93.4±1.4)和(96.3±1.1)分,传统腹腔镜组为(92.9±1.4)和(94.5±1.2)分;两组比较,术后24 h VAS评分和术后2个月的美容满意度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vNOTES行全子宫切除安全、可行,相比传统腹腔镜手术,其术后疼痛减轻,远期美容满意度高,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
2021,55(6):70-74, DOI:
Abstract: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对宫颈癌患者术后疼痛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作用。 方法 将90例择期行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低剂量地塞米松组(Dex-L组)、高剂量地塞米松组(Dex-H组) 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0.1、0.2 mg/kg地塞米松或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术前1天及术后1、3、5、7 d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后疼痛,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测定患者认知功能分值和POCD发生率。 结果 两组地塞米松组患者术后切口静息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05),Dex-H组患者运动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05);Dex-L组与对照组比较,MMSE评分上升,POCD发生率下降( P <0.05)。 结论 小剂量地塞米松可降低宫颈癌患者术后疼痛和POCD发生率,而大剂量地塞米松(0.2 mg/kg)仅能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对术后POCD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
2021,55(6):43-46, DOI:
Abstract:
目的研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RAGE)受体阻断剂FPS-ZM1和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戊四氮致痫幼鼠海马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硫氧还蛋白(TRX)表达的影响。 方法 取130只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幼崽,随机分为4组,即A组(空白对照组)、B组(癫痫对照组)、C组(mNGF干预组)和D组(FPS-ZM1干预组)。幼鼠腹腔注射戊四氮40 mg/kg建立癫痫模型,建模成功后,4组均连续干预1周,其中A组和B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C组和D组分别腹腔注射mNGF 4 μg/kg、FPS-ZM1 1 mg/kg,干预结束后,各组分别于3、24、72 h时段麻醉后分离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海马HMGB1的含量,ELISA法检测海马TRX的浓度。 结果 A组大鼠未见惊厥发作,海马区HMGB1表达水平在各时段均明显低于B组、TRX浓度均高于B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D组和C组的HMGB1表达水平在各时段均低于B组、TRX浓度均高于B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05);D组的HMGB1表达水平在3、24 h时段较C组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72 h时段与C组的差别则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FPS-ZM1和mNGF具有减轻癫痫幼鼠脑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大脑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