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 许庆山 , 赵成飞 , 陈萍萍 , 吴旸婷 , 翁少煌 , 林新华
2016(6):349-353.
摘要:目的 构建7-OH香豆素-MnO2复合体系的荧光平台检测谷胱甘肽并用于药物质量控制。 方法 化学法合成MnO2纳米薄片并用于吸附7-OH香豆素形成复合体系,由于MnO2纳米薄片的内滤效应使得7-OH香豆素的荧光猝灭。谷胱甘肽(GSH)可与Mn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MnO2转变为可溶性的Mn2+从而释放出7-OH香豆素,恢复荧光。对比GSH加入前后荧光的恢复程度,荧光信号增大的幅度与GSH浓度正相关,可实现对GSH的高灵敏检测。 结果 该荧光平台可选择性识别GSH。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荧光恢复值与GSH在0.03~400 μmol/L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1 μmol/L。 结论 构建的7-OH香豆素-MnO2复合体系的荧光平台可简便、准确地检测GSH,可用于实际药品中GSH的测定。
郑碧云 , 方雪芬 , 陈治新 , 高雯宇 , 李丹 , 王小众
2016(6):354-358364.
摘要:目的 探讨Wnt/β-catenin通路在稳定表达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的HepG2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验证前期构建的HepG2/HBx细胞株能稳定表达HBx蛋白。CCK-8法检测HepG2/HBx,HepG2/mock及HepG2 3组细胞增殖情况,RT-PCR及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上述3种细胞中β-ca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最后检测β-catenin选择性抑制剂XAV939(20 μmol/L)对各组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 结果 前期构建的HepG2/HBx 细胞株能稳定表达HBx蛋白。细胞增殖实验表明,HepG2/HBx组细胞增殖能力强于对照组(P<0.05)。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HepG2/HBx组细胞中β-catenin的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HepG2/mock及HepG2组细胞之间则无明显差别。XAV939能够抑制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HepG2/HBx组细胞在加入20 μmol/L XAV939作用后的增殖速度较加入相同浓度DMSO的HepG2/HBx组细胞下降(P<0.05)。XAV939对HepG2/HBx组细胞增殖的抑制强于对照组。 结论 HBx蛋白可以上调肝细胞β-catenin表达,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选择性β-catenin抑制剂可部分逆转该作用。
李艳芬 , 许雯静 , 吴春芳 , 游晓庆 , 骆凯 , 闫福华
2016(6):359-364.
摘要: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LPS)引起的高脂血症兔肝脏枯否氏细胞(KC)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 健康新西兰兔12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喂予基础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分离、收集KC,将正常和高脂组KC随机分为:对照组、Pg-LPS组(1 μg/mL Pg-LPS刺激)、IL-10+Pg-LPS组(0.1 μg/mL IL-10+1 μg/mL Pg-LPS刺激)。刺激24 h后,采用Griess法检测NO,Western-blot法检测NF-κB p65及IκB-α,DCFH-DA荧光检测细胞内ROS的表达。 结果 对照组中高脂KC的NF-κB p65蛋白及NO,ROS水平均高于正常KC。Pg-LPS作用后,正常及高脂KC的炎症物质表达量升高,且高脂血症与Pg-LPS呈协同作用。IL-10的干预处理使NO,ROS,NF- κB p65表达下降,IκB-α表达升高,对Pg-LPS所引起的炎症反应起抑制作用,对高脂KC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结论 高脂血症可使KC处于相对激活状态。在牙周致病菌Pg-LPS作用下,高脂血症和Pg-LPS具有协同作用,IL-10可抑制Pg-LPS所致KC的炎性反应,且对高脂状态下KC的干预作用更佳。
2016(6):365-369.
摘要:目的 比较犬骨髓基质细胞(BMSC)和牙周膜细胞(PDLC)体内成骨及成韧带样组织的能力,为牙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将体外培养Beagle犬BMSC及PDLC与脱细胞真皮基质(ADM)膜复合后植入裸鼠皮下,以单纯ADM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周和8周进行标本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比较骨保护素(OPG)和胶原Ⅻ的表达。 结果 复合物植入4周和8周组织学观察显示,BMSC形成骨样组织多于PDLC,而形成韧带样组织少于PDL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BMSC组的OPG表达量高于PDLC组,但胶原Ⅻ的表达量低于PDLC组。 结论 BMSC体内成骨能力高于PDLC组,但成韧带样组织能力低于PDLC组。
郭永灿 , 王友强 , 魏聪 , 邓冲 , 赵容 , 邹霞 , 涂植光
2016(6):370-374.
摘要:目的 制备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为进一步建立富集分离和检测cccDNA方法奠定基础。 方法 通过亲和素修饰纳米颗粒表面,利用亲和素与生物素的亲和作用,将亲和素修饰的纳米颗粒与生物素标记的cccDNA特异性探针偶联,制备cccDNA功能化纳米颗粒,最后用cccDNA探针完全互补的荧光标记序列与功能化纳米颗粒反应,鉴定其特性。 结果 亲和素修饰的纳米颗粒能结合生物素最大量为1 205 ng/mg; 通过与亲和素作用,生物素标记cccDNA特异性探针固定在磁性纳米微粒表面,其最大结合生物素标记探针量为3.2×10-9 mol/mg; cccDNA功能化纳米颗粒可捕获与其互补的荧光标记寡核苷酸序列,其最大捕获量为2.0×10-9 mol/mg,并能通过变性释放出保持生物学活性游离的荧光标记寡核苷酸序列。 结论 成功构建的cccDNA功能化纳米微粒能有效捕获与其互补的序列,其捕获量能达到cccDNA的分离提取要求。
鄢灵君 , 陈法 , 何保昌 , 邱宇 , 林李嵩 , 蔡琳
2016(6):375-379.
摘要:目的 探讨口腔卫生状况对舌癌发病的影响。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病例组为2010年12月-2015年12月经病理学确诊的舌癌新发病例243例,对照组为社区来源的、经年龄及性别频数匹配的1 046例健康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OR值及其95%CI,评估口腔卫生状况对舌癌发病的影响。 结果 牙齿缺失(目前牙齿数为20~27颗和<20颗)、口腔不良修复体、复发性口腔溃疡可显著增加舌癌的发病风险,其调整的OR分别为1.78(95%CI:1.24~2.55),3.02(95%CI:1.93~4.73),1.95(95%CI:1.41~2.70),4.17(95%CI:2.49~6.99); 刷牙频率(1次/天和≥2次/天)、口腔保健周期(2~4年/次和≤1年/次)可降低舌癌的发病风险,其调整的OR分别为0.26(95%CI:0.14~0.49),0.14(95%CI:0.07~0.26),0.45(95%CI:0.25~0.82),0.37(95%CI:0.17 ~0.79)。 结论 口腔卫生状况对舌癌的发病有一定影响,增加刷牙频率和口腔保健次数,改善不良的口腔卫生状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舌癌的发生。
苏丽 , 陈秋燕 , 华洋静玲 , 张纬建 , 陈秀英 , 洪金省
2016(6):380-386.
摘要:目的 评价新辅助化疗(NACT)序贯调强放疗(IMRT)之后的辅助化疗(AC)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初治的局部晚期鼻咽癌172例,其中NACT+IMRT组94例、NACT+IMRT+AC组78例。应用Kaplan-Meier法评估患者的生存率,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NACT+IMRT组与NACT+IMRT+AC组的3年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无复发生存率(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分别为86.66% vs. 84.47%,77.38% vs.75.31%,92.65% vs.86.00%,83.20% vs.88.64%,2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N3及ⅣA期患者,AC延长了无远处转移生存,但是增加了3~4级骨髓抑制及听力下降的发生率(P<0.05)。N分期是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 结论 NACT+IMRT治疗后的AC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并没有增加生存获益,反而增加了毒副反应,但它可能有助于降低N3及ⅣA期患者的远处转移风险。
黄宇 , 林晋 , 黄志鸿 , 林建华 , 陈宣维 , 李丽生
2016(6):387-391.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LAP)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30例采用ELAP治疗并获得24月以上随访的患者,评测患者术前JOA评分、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测量患者颈椎管正中矢状径增加距离(SCD)、开门距离(LOS)、开门角度(LOA)、术前颈椎前凸角度(LA),并结合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参数,研究以上参数之间及其与术后JOA评分改善率的相互影响关系。 结果 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分为(10.13±2.16),术后JOA评分平均分为(13.97±1.78),JOA评分改善率为(56.22±22.47)%。年龄≥70岁则JOA评分改善率明显下降,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性别组之间JOA评分改善率无明显差别(P>0.05); 术前、术后JOA评分具有显著正相关(P<0.01); 年龄与术前评分间无显著相关,与术后JOA评分具有显著负相关(P<0.05); SCD,LOS及LOA 3者之间呈显著相关(P<0.01); LA与SCD,LOS,LOA无相关; 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LOS呈显著相关(P<0.01),与SCD呈显著相关(P<0.05)。 结论 SCD,LOS及LOA 3者之间呈显著相关; 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LOS,SCD呈显著相关; LOS及SCD对ELAP临床疗效有显著影响。
2016(6):392-398402.
摘要:目的 评价连续性腹腔灌洗治疗重度急性胰腺炎(SA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entral、CBM、万方、CNKI和VIP数据库,以死亡率为主要结局指标,以并发症发生率、中转手术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作为次要结局指标。 结果 共纳入17篇随机对照研究,包括962位受试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腔灌洗能显著降低SAP的病死率[RR=0.45,95%CI(0.33,0.63),P<0.01],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I2=8%,P=0.37)。对于其他次要结局指标,腹腔灌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连续性腹腔灌洗对SAP患者可产生有利影响,但由于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较低,本系统评价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2016(6):399-402.
摘要:目的 探讨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在卵巢癌疾病转归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盆腔肿物患者112例,其中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94例,卵巢非上皮性恶性肿瘤18例。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手术前后血清HE4和糖类抗原125(CA125)的水平,并随访其中经过满意的全面分期手术的36例上皮性肿瘤患者术后血清HE4和CA125的水平,分析HE4水平与肿瘤复发的关系。 结果 患者术后血清HE4水平为32.19 pmol/L(21.67~293.40 pmol/L),明显低于术前水平63.37 pmol/L(29.10~444.80 pmol/L),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2.310,P=0.021)。随着化疗后临床缓解,患者的HE4水平下降; 当患者病情复发或盆腔出现病灶时,血清HE4水平再度升高。36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经15月随访后,复发5例,盆腔MRI检查示肿瘤直径约4~6 cm,血清HE4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血清HE4的升高比CA125提前4~12周。 结论 HE4水平与卵巢癌的临床转归密切相关,是监测患者病情的敏感肿瘤标志物。
2016(6):403-406.
摘要:目的 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唾液皮质醇及血浆皮质醇的分泌水平,探讨ADHD患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功能改变及临床意义。 方法 ADHD男性儿童143例,临床诊断和分型均符合DSM-Ⅳ ADHD的临床诊断和分型标准; 对照组为年龄匹配的健康男童47名。于7:50空腹状态下收集应激前唾液标本,8:00静脉采血作为应激源,采血后再次收集唾液标本。分别采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皮质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唾液皮质醇。所有儿童均采集到血液标本; 唾液标本采集情况:ADHD组应激前23例,应激后18例; 对照组应激前16例,应激后14例。 结果(1)血浆皮质醇:ADHD组为(236.72±106.76)nmol/L(71.31~707.41 nmol/L),对照组为(351.84±133.26)nmol/L(141.31~530.67 nmol/L),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2)唾液皮质醇:应激前ADHD组为(341.43±39.63)ng/mL(270.32~401.72 ng/mL),对照组为(362.24±39.32)ng/mL(284.12~420.42 ng/mL); 应激后ADHD组为(364.82±30.10)ng/mL(324.0~415.0 ng/mL),低于对照组(394.99±31.30)ng/mL(347.67~431.35 ng/mL); 而对照组应激后较应激前升高。 结论 ADHD儿童存在HPA轴调节功能障碍,表现为应激后皮质醇低反应性; 通过检测患儿的血浆基础皮质醇来反映其HPA轴的功能是一种较为便捷、实用的方法。
薛会丽 , 李丽英 , 陈雪美 , 李英 , 黄海龙 , 徐两蒲
2016(6):407-410419.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介入性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性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14 680例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的孕妇制备胎儿染色体,分析胎儿性染色体异常与产前诊断指征的相关性。 结果 检出胎儿性染色体异常118例(0.80%),其中数目异常45例(38.14%,45/118),包括47,XXX 16例,45,X 14例,47,XXY 8例,47,XYY 7例; 结构异常36例(30.51%,36/118),包括臂间倒位27例,易位2例,X长臂缺失2例,i(Xp)2例,i(Xq)及Yp+各1例; 嵌合体37例(31.36%,37/118)。118例中,产前筛查高风险50例,高龄38例,不良孕产史6例,超声异常28例,其中6例合并以上指征≥2个。 结论 各种介入性产前诊断指征对胎儿性染色体异常的检出均有重要价值。
赵若光 , 陈彦青 , 邹聪华 , 林莹 , 缪丽艳 , 龚赞辉
2016(6):411-414.
摘要: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GDFT)与传统输液治疗对围术期血液高凝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ASAⅠ~Ⅲ级需行胃肠道肿瘤手术且入手术室后(输液前)第1次血栓弹力图结果为高凝(CI>3)的中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n=30),Ⅰ组采用中心静脉压(CVP)指导围术期输液即为CVP组,Ⅱ组采用每搏变异度(SVV)指导围术期输液即SVV组。CVP组根据CVP指导输液,维持CVP在9~15 mmHg(1.2~2 kPa); Ⅱ组采用SVV指导围术期输液,维持SVV<10%; 记录2组患者输液前(T0)、麻醉开始后3 h(T2)、手术后24 h(T3)血栓弹力图的凝血情况,包括反应时间(R)、凝固时间(K)、angle、血栓形成的最大幅度(MA)、综合凝血指数(CI),低凝发生率; 记录2组患者输液前(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麻醉诱导后3 h(T2)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诱导后3 h的总输液量、总出血量、尿量、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手术后至手术后24 h的总出血量、术后大出血的发生率、术后7 d内血栓性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患者T0血栓弹力图结果无明显差别(P>0.05); 2组患者T2,T3时的凝血因子功能和纤维蛋白原功能明显减弱(P<0.05),而血小板功能和综合凝血功能无差别(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T2时的凝血因子功能较强(P<0.05); 综合凝血功能较强(P<0.05); 低凝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T3的R,K,angle及MA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T0,T1及T2的MAP,HR,麻醉诱导后3 h内的总出血量及血管活性药使用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麻醉诱导后3 h内的总输液量、尿量明显减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结束后24 h的总出血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7 d内均无血栓事件发生。 结论 GDFT与传统输液治疗比较,可较好的纠正围术期血液高凝患者的凝血状态。
2016(6):415-419.
摘要:目的研究4种不同冠边缘形式的钴铬合金金属烤瓷冠的强度。 方法 按照4种不同的冠边缘形式制作4组钴铬合金烤瓷冠,其中第1组金属基底冠止于肩台唇侧边缘,第2组止于肩台唇侧中部,第3组止于肩台与轴壁交角,第4组止于肩台与轴壁交角冠方1 mm处。将粘固后的4组样本保存于37 ℃的人工唾液中24 h后,在Instron1342万能材料测试机上以1 mm/min的速度对样本施加平行于样本长轴的压力,直至样本边缘颈部崩瓷,记录并得出每个样本崩瓷时所承受的载荷力值。 结果 第2组样本崩瓷时所受平均载荷力值最大(P<0.05); 第4组样本崩瓷时所受平均载荷力值最小(P<0.05); 第1组与第3组的载荷力值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金属基底冠止于肩台唇侧中部的金属烤瓷冠崩瓷时的所受载荷力值最大; 金属基底冠唇侧止于肩台与轴壁交角冠方1 mm处且颈部应用肩台瓷的金属烤瓷冠所受载荷力值最小。但4种不同冠边缘形式的钴铬合金烤瓷冠都能满足正常的咬合功能需要。
2016(6):420-422.
摘要:目的 评价3种不同染色方法对检出抗酸杆菌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2-2015年存档的结核和麻风病例6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进行抗酸染色:第1种方法为传统的Ziehl-Neelsen染色法; 第2种方法是将脱蜡液由二甲苯改为松节油和汽油的混合液,且染色后不脱水,不透明,直接烘干、盖片; 第3种方法是在第2种方法的基础上使用了添加表面活性剂Triton-100的染液。比较3种不同染色方法的染色效果及抗酸杆菌的检出率。 结果 3种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第1种方法20%、第2种方法31.7%、第3种方法41.7%,其中第3种方法与另外2种方法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1vs3<0.001,P2vs3=0.031)。 结论 添加表面活性剂Triton-100的染液,染色效果及抗酸杆菌的检出率明显升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2016(6):428-430.
摘要:Objective Compa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otal 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 to that of abdominal radical hysterectomy. Methods This study selected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adical hysterectomy for cervical cancer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from February 2014 to January 2016.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 was assigned to TLRH group(19 cases), while thoese who underwent abdominal radical hysterectomy was assigned to ARH group(9 cases). We collected gener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patients,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nditions,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esults TLRH group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t statistically in operative bleeding, resection of parametrium and time of anal aerofluxus than ARH group(P<0.05).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operation time, removal of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volume of drainage, hospitalization days and postoperative bladder function recovery time(P>0.05)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s 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 for cervical cancer is safe and reliable, which can reduce operative bleeding, increase the resection of parametrium and help with the 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quickly.